颈百劳,经外奇穴名。出自《穴名标准化方案》。别名百劳。位于项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大椎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左右计2穴。浅层布有第4、5颈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有第4、5颈神经后支的分支。主治咳嗽、气喘、哮喘、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肺结核、百日咳、顿咳、颈肌痉挛、项部扭伤不能回顾、落枕、产后周身疼痛、角弓反张、瘰疬等。直刺或斜刺0.5-1寸。
名词释义
颈,颈部;百,基数词百,意为多;劳,虚劳。该穴有主治多种虚劳之症的作用,又因大椎亦名百劳,为示两者区别,故名颈百劳。
功能作用
滋补肺阴,舒筋活络。
定位
位于项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大椎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左右计2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上后锯肌→头颈夹肌→头半棘肌→多裂肌。浅层布有第4、5颈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有第4、5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详细主治
咳嗽、气喘、哮喘、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肺结核、百日咳、顿咳、颈肌痉挛、项部扭伤不能回顾、落枕、产后周身疼痛、角弓反张、瘰疬等。
详细操作
直刺或向内斜刺0.5-1寸,局部酸胀,向颈肩手臂放散。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用中指指腹按揉,每次1-3分钟,长期坚持按摩。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失眠、颈项部扭挫伤等。
配伍
1、配肺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咳嗽、痰中带血。
2、配中府穴、膈俞穴、列缺穴、孔最穴、鱼际穴治肺结核咯血。
3、配风池穴、天柱穴、夹脊穴(胸1-5椎)、肩中俞穴治项肌瘫痪。
4、灸法配天井穴、肘尖穴、阿是穴治颈淋巴结核。
附注
首见于宋代《针灸资生经》,清代《针灸集成》始明确其定位,本穴名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所确定。
相关论述
1、《针灸资生经》:“妇人产后浑身疼,针百劳穴。”
2、《针灸经验方》:“百劳二穴。”
3、《针灸集成》:“百劳,在大椎向发际二寸点记,将其二寸中摺墨记,横布于先点上,左右两端尽处是。主治瘰疬,灸七壮,神效。”
4、《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百劳,奇穴,大椎穴上二寸,外开一寸处。针三至五分,灸三至七壮。主治结核、瘰疬;亦治项肌痉挛或扭伤回顾不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广众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toutiao.com/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