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耳穴,耳穴名。曾用名幽门、下垂点、奇点。位于耳轮脚消失处,贲门穴之外方,即耳甲4区。主治胃痉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前额痛、牙痛、失眠等。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功能作用
行气消食,清热解毒,养血安神。
定位
位于耳轮脚消失处,贲门穴之外方,即耳甲4区。
详细主治
1、胃胀、恶心呕吐、胃痉挛、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急性胃肠炎、胃扩张。
2、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贫血、癫痫、癔病、精神分裂。
3、食物中毒、肝功能受损。
4、前额痛、牙痛等。
详细操作
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1、针法:割治前常规消毒,用消毒好的最小号刀片或棱形接种刀,在所取的耳穴上刺破约1毫米深,将自制的割治膏点在耳穴上,用小胶布贴敷。贴敷后1-2日局部有明显热感。隔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
2、耳穴压疗法:治胃痉挛。将胶布剪成菱形,再将选好的绿豆敷于胶布中心,贴压前将穴位周围用干棉或干纱布拭净(以免松脱),然后将敷胶布的绿豆对准选定的穴位贴紧。
3、耳穴注射疗法:慢性胃炎。取皮质下、脾、三焦、交感、神门等穴。每次取2-4个穴位,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4、耳穴割治疗法:治失眠。割治前皮肤常规消毒,用消毒好的最小号刀片或棱形接种刀,在所取耳穴上刺破约1毫米深,将自制的膏点在耳穴上,用小胶布贴敷。贴敷后1-2日局部有湿热感。隔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第2次治疗时,如果局部刀口未愈,可除去结痂另换药膏(白古月粉、辣椒油、微量麝香),也可重新割治。
5、按摩法:用按摩棒对准此区,以适当的力度按摩1-2分钟。
配伍
1、配胃、脾、肝、胆治胃痉挛。
2、配胃、脾、肝、止腹、肝胃沟治胃溃疡。
3、配失眠、枕、神经衰弱点治失眠。
4、配口、牙、面颊治牙痛。
5、配十二指肠、小肠、脾治消化不良等。
附注
本穴与食道、贲门穴三者同属平性穴,均为消化系统的器官,都以通降为顺,喜降恶逆,但本穴在下,以行气消食为主;后二者以降逆和胃为主,三穴治疗胃部疾患时常配合应用。
相关论述
《耳针》:“胃主受纳和消化食物,与脾为表里。用于治疗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食欲减少,胃酸过多或过少。胃喜通降,平胃可治因胃气上逆所引起的恶心呕吐诸症。胃脉入齿,循发际,至额颅,故对前额头痛,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癔症,精神分裂症,失眠)和齿痛等也均有效。”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广众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toutiao.com/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