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一个重要的穴位,为三焦之背俞穴,位于人体背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该穴具有通调三焦、利水化湿、健脾和胃、强健腰膝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吐、腰背强痛等病证。
名词释义
三焦,指三焦腑;俞,具有输注之意。本穴为三焦气血输注之所,是治三焦疾患的重要穴位,故名三焦俞穴。
功能作用
三焦俞穴具有通调三焦、利水化湿、健脾和胃、强健腰膝的功效。
定位
三焦俞穴位于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解剖
1、肌肉:三焦俞穴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
2、血管:有第1腰动、静脉的分支。
3、神经:布有第1、2腰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
4、针刺时的解剖组织层次:若由表皮针刺向下,所遇到的解剖组织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和背阔肌腱膜→竖脊肌。
详细主治
1、脾胃肠腑病证,如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等。
2、三焦气化不利病证,如小便不利、水肿等。
3、其他病证,如腰背强痛等。
详细操作
在临床上,三焦俞穴可采用针刺、艾灸等操作方法。
1、针刺:操作方式为直刺0.5~1寸,针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偶有麻感。由于深部近于肾脏,故不能深刺。需注意,针刺治疗必须由专业中医师进行操作,患者不可自行操作,以免引发不良后果。
2、艾灸:艾炷灸5~9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临床运用
三焦俞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尿潴留、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遗尿、腹水、腰痛等。
配伍
三焦俞穴可与小肠俞穴、肾俞穴、脾俞穴等穴位配伍,以达到治疗相关病证的目的。
1、配小肠俞穴、下髎穴、章门穴,治腹泻。
2、配肾俞穴、委中穴、身柱穴、命门穴,治腰脊强痛。
3、配小肠俞穴、阴交穴、中极穴,治小便不利。
4、配脾俞穴、中脘穴,治消化不良。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言:“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
2、《针灸甲乙经·卷九》:“头痛,食不下,肠鸣胪胀,欲呕时泄,三焦俞主之;。
3、《千金要方·卷三十》:“治胞转小便不得方,灸三焦俞百壮;。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四》:“治肠鸣腹胀,水谷不化,腹中痛欲泻注,目眩,头痛,吐逆,饮食不下,肩背拘急,腰脊强,不得俯仰;。
5、《针灸资生经·第三》:“主伤寒头痛食不下;。
6、《东医宝鉴·卷八十五》:“三焦俞治胀满疼,积块坚硬痛不宁,更治赤白休息痢,刺灸此穴自然轻;。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广众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toutiao.com/4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