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堂穴是人体经络穴位之一,归属于督脉,位于人体的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处。本穴具有清头明目、通利鼻窍、镇惊安神的功效,是中医临床上治疗神志病、头面五官疾患的常用穴。
名词释义
“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之意。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称为印堂。此穴位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故命名为“印堂穴;。
功能作用
印堂穴具有清头明目、通利鼻窍、镇惊安神的功效。
定位
印堂穴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解剖
印堂穴在降眉间肌中,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内眦动脉分布。
详细主治
1、神志病证,如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
2、头面五官病证,如头痛、眩晕、眉棱骨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等。
4、其他病证,如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等。
详细操作
印堂穴可采用平刺、三棱针点刺或艾灸的操作方法。
1、平刺: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的局部区域会有酸胀感。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以更小的角度刺入体内。
2、三棱针点刺:是用三棱针快速刺入穴位,放出少量血液的方法。在进行点刺前,医生会在印堂穴部位或周围用推、揉、挤、捋等方法,使局部充血。随后,对该区域进行常规消毒。紧接着,左手固定印堂穴,右手则持三棱针,对准印堂穴快速刺入退出,然后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再以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
3、艾灸:一般采用艾条悬灸5~15分钟。
临床运用
印堂穴在现代临床中的运用较古代有很大的拓展,特别是在神志病方面,常被用于治疗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痴呆、神经衰弱、癔病等。此外,印堂穴还可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鼻炎、急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疾病。
配伍
印堂穴可与百会穴、神庭穴、迎香穴、鼻通穴、内关穴等穴位配伍,以达到治疗相关病证的目的。
1、配百会穴、神庭穴、神门穴,治神志性疾病。
2、配太阳穴、冲阳穴、公孙穴,治前头痛、眉棱骨痛。
3、配迎香穴、鼻通穴、合谷穴,治鼻病。
4、配百会穴、风池穴、合谷穴、太冲穴,治肝风内动之眩晕。
5、配内关穴、神门穴、三阴交穴,治失眠。
6、配攒竹穴,治头重如石。
附注
印堂穴原归于经外奇穴(EX-HN3),新国标依据其定位和主治作用将其归入督脉。
相关论述
1、《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两额两眉间出血;。
2、《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印堂,在两眉间宛宛中;。
3、《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玉龙歌》:“子女惊风皆可治,印堂刺入艾来加;。
4、《仁端录》:“天庭印堂,元神所归也,气血又元神之所统也;。
5、《活幼心书》:“坏证伤寒,其候外察印堂多紫纹;。
6、《古今医统大全》:“印堂青色,壮热哯乳,睡中多惊,手足微掣,久则成痫;。
7、《针灸大成》:“印堂一穴,在两眉中陷中是穴。针一分,灸五壮,治惊风;。
8、《针灸大全》:“两眉角痛不已,印堂、后溪、攒竹、阳白、合谷、头维;。
9、《医学纲目》:“头重如石,印堂、攒竹;。
10、《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小儿痉挛,印堂、脊背之五、燕口、夹脊,艾灸五十壮;。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广众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toutiao.com/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