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庭穴的功能,内庭穴的部位,内庭穴的操作

内庭,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内廷。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趾背神经。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吐酸、腹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直刺或斜刺0.5-0.8寸。

名词释义

内,入也。庭指门庭。穴当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趾缝如门,喻穴在纳入门庭之处,故名内庭。

功能作用

清肠调胃,清热利窍,舒筋活络。

定位

位于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趾背神经。

详细主治

1、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

2、热病。

3、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

4、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详细操作

仰卧或正坐,于第二、三跖趾缝间的缝纹端取穴。直刺或斜刺0.5-0.8。本穴一般不灸。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牙痛、三叉神经痛、扁桃腺炎、胃痛、急慢性肠炎、小肠疝气、脚气、面肿、间歇热、齿龈炎等。

2现代研究,有实验报告,在正常家兔身上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内庭”均可促进肠蠕动,对大肠蠕动比较亢进或紧张度较高者,针刺则使之减弱。说明针刺“内庭”等穴对肠运动有一定调节作用。

配伍

1、配阴交穴、气海穴、三里穴、太白穴、大敦穴、中封穴治小腹胀满痛。

2、配三里穴、天枢穴治泄泻。

3、配风府穴、中脘穴、大横穴、期门穴、气海穴、脾俞穴等治大便不利。

4、配列缺穴、天枢穴、照海穴治腹中肠痛,下痢不已。

5、配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大肠俞穴、大陵穴、阑尾穴等治肠痈。

6、配中脘穴、上脘穴、下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等治胃痛,胃中郁热。

7、配公孙穴、厉兑穴、中脘穴、章门穴治胃呆不食。

8、配合谷穴、浮白穴、阳白穴、三间穴治牙痛。

9、配颊车穴、支沟穴、外关穴、列缺穴、厉兑穴治口噤。

10、配天枢穴、隐白穴、气海穴、照海穴、内关穴治赤白痢疾。

附注

歌曰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疼,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相关论述

1、《灵枢·本输》:“次指外间也。”

2、《医学入门》:“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

3、《针方六集》:“两歧骨后三分。”

4、《针灸集成》:“脚丫纹尽处。”

5、《新针灸学》:“足二趾与三趾之合缝处陷中。”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广众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toutiao.com/4480.html

(0)
广众网的头像广众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6日 上午10:49
下一篇 2025年5月6日 上午10: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