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配不上3万亿美元市值吗?
前几天,一位投资人朋友晒出了他在WAIC期间组织的饭局,借此感叹了三件事:这届WAIC到场率真高、上海真热、饭桌上的同行们,基本都把英伟达的股票清仓了。
WAIC和上海确实都很热,这就不说了。第三点,结结实实地戳中了我的好奇心。毕竟这才创了140美元/股新高没几天,纳斯达克、标普500刚刚又创了新高,难道投资人眼里众星捧月的英伟达,配不上3万亿美元市值吗?
不过严格来说,投资人准备出掉英伟达股票算不上什么新闻,有买就有卖。今年3月OpenAI推出Sora,再次掀起资本市场人工智能热的时候,我就曾经和几位朋友聊起过“如今英伟达,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初的思科”。两者都被市场看做下一个科技时代的基建,两者都出现了幅度堪称疯狂的股价暴涨。
而思科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资本市场与产业成熟的周期并不一致,资本市场的走热往往会比产业成熟提前很多年。一个重要的例证是思科虽然作为互联网泡沫时代的著名案例,估值从巅峰时期的200倍PE跌到了目前的10倍PE,但实际上思科的营收和利润每年都在保持增长——也就是产业成熟之后,资本市场给予一家能够持续每年增长10到20的科技公司的估值,也就是10倍PE这个区间左右——目前来看英伟达也隐隐有了相同的趋势,动态PE能超过30倍、PETTM超过了75倍。
在这个前提下,投资人很难忽略掉英伟达股价里的“泡沫”成分。除此而外,英伟达的高管和员工也都纷纷套现。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所披露的相关文件显示,黄仁勋在今年6月13日至21日、6月28日至7月2日期间连续股票套现。第一笔交易的平均股票售价为131.44美元,第二笔套现的交易价格在118.98美元至127.66美元之间,两笔交易累计套现金额超过了2亿美元。
与此同时,文件显示英伟达的首席财务官Colette Kress、执行副总裁Deborah Shoquist也进行了股票减持,有媒体统计自5月22日英伟达公布Q1业绩以来,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内部员工进行了套现。
你看,连英伟达自己人都开始套现,投资人考虑在当前的高点把浮盈变成货真价实的盈利,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理由。当然了,强如马化腾也在低点减持过不少次腾讯,因此严格来讲,在一个透明的公开市场,高管减持与股价未来走向并没有太过直接的关联。
而且,警惕英伟达股价里的泡沫、公司高层套现股票、外部投资人们选择集体清仓,这显然是概念完全不同的三件事,它们背后所代表着的信号显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在看到开头的那条朋友圈之后,我试着沿着相关的信息进行检索,试图弄清明白外部投资人是否真的在集体清仓、为什么大家会选择集体出手,以及谁还在持续购买英伟达。
人人抛售Mag7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近期确实有相当数量的投资人卖掉了手里的英伟达股票。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相关规定,资产管理规模 (AUM) 至少为1亿美元的机构投资者必须在每个财报季度结束后的45天内提交13F文件,以方便投资者们随时跟进市场变化。
按照这条规则进行检索,在2024财年Q1季度里至少有8家大型投资者选择了出售英伟达股票,其中不乏有头有脸的头部玩家,比如蔻图资本创始人Philippe Laffont、城堡资本的掌门人Ken Griffin、千禧年基金的Israel Englander、Point72的Steven Cohen。
不过同样需要明确的是,投资人们并不是在针对英伟达。包括英伟达在内的Mag7(美股七巨头Magnificent Seven的简称)股票都出现过大手笔的抛售事件。
SEC文件显示,贝索斯就在今年多次套现股票,最近一次发生7月5到7月8日,这位大佬前后分三笔卖出了431.4109万股亚马逊股票,总计套现8.635亿美元。最大手笔则发生在今年2月,当时贝索斯在9个交易日内抛售了5000万股亚马逊股票,套现超过80亿美元。
做出相同选择的还有扎克伯格。同样据SEC的监管文件显示,小扎从2023年11月1日起到2023年年底,几乎每天都抛售他手中的股票,整体交易规模达到了128万股,换算成现金为4.28亿美元。
外部投资者方面,以高盛为代表的对冲基金们结束持续买入的策略,从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逐渐压缩Mag7在其投资组合中的比重,到2024年第一季度时仓位控制在了15%以下。相应的,多头们将25%的仓位交给了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罗素3000指数。
知名投行Lazard首席市场策略师Ron Temple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向广大投资者们提出建议:“我想没有人能够聪明到,准确预测Mag7的股价什么时候见顶……但我的观点是,在部分市场工具已经失灵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的股价带动能力已经没有太大空间了。”
做出同样判断的还有Navellier & Associates的创始人Louis Navellier,他在今年二月的一份市场报告中写到:“Mag7在股市中的主导地位正在发生变化,资金 正在发生相应的流动,流向那些销售额更好、盈利激增且蓬勃发展的中小型公司。”
人人唱衰Mag7?
那么为什么资本市场会进行这样的集体选择?当前股市集中度过高、资产分布状况极不健康或许是最直接的原因。
例如摩根大通的量化交易团队就在今年年初的一份美国股市策略报告中明确提到:与2023年相比,美股的集中度在2024年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结构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健康。
具体的数据为,在标普500中排名市值规模前10的股票权重已经上升到33.1%,在他们身后的40只股票权重则下降到了35.8%,这一数据达到了6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远超千禧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
除此而外,在市盈率、市值加权指数方面,这些排名前10的股票与股市内的股票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差距,这一状况在近30年的时间里也只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出现过。
再加上从资金分布情况来看,互联网泡沫时期的股市甚至比当前的股市更加“均衡”,因此自2023年第一季度以来,即使仍然有主动投资者选择在继续加仓Mag7,但加仓的强度出现了明显放缓的趋势。
大部分的投资者已经开始将Mag7的股票分为三六九等,只有Meta和Alphabet继续被普遍看多,其他股票都被评级为低配——你看,这刚好对应上了上文两位头部分析师的市场建议。
也有声音认为,大佬们大手笔的抛售Mag7的股票,可能是想要带动股市的活跃度,从而降低IPO市场不活跃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一个侧面例证是,贝索斯在2022年到2023年之间没有出售任何亚马逊股票,小扎上一次减持股票也需要追溯到2021年11月之前。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Jamie Dimon、阿波罗资管的联合创始人Leon Black也在同期选择了减持股票,交易规模也分别达到1.5亿美元和1.728亿美元。
此时考虑到2024年美国股市的每月IPO规模已经下降到了8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不及2021年大放水时代的一半,不少人相信大佬们在同一时间线上选择减持股票并不是巧合,更像是在推动“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增加投资组合的多样性”。
但很多人对此观点进行了坚决驳斥,理由是有足够的数据表明,当前的股市已经很难再为普通人造富。
分析师Lyn Alden通过计算发现,20年前全美资本市场结构是,最富有的前10%持有77%的公司股票与基金份额,中产阶级持有12%,剩下50%的基层持有1%——而到今天,最富有的那10%已经拿下了92.5%的市场份额。
Campden Wealth在去年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被反复提及。去年他们对全北美范围内的330家家族办公室进行了调研,发现他们流向股票市场以及非公开资本市场的比重,分别为28.5%和29.2%——这是自他们进行调研以来,后者首次超过前者。
换句话说,相当数量的人相信,大佬们对Mag7股票的出售就是江湖医生做搭桥手术——没安好心——不是在精准逃顶,就在为将来的股价崩盘提前准备。
人人豪赌Mag7
当然了,我也看到了相当数量的从业者力挺Mag7。例如知名投行阿默普莱斯投资策略主管Shane Oliver就认为,泡沫化归泡沫化,但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相比完全就是两码事,32倍PE与100倍PE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他放出了一句狠话,“泡沫,只是你用来解释自己为什么错过牛市的理由”。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通过13F文件,再了解一下谁在购入英伟达,作为最后的彩蛋:
在2024年Q2季度,加仓英伟达的机构投资者超过100家,其中最大幅度的加仓来自瑞典商业银行 (PUBL),他们将投资组合中的英伟达比重提高到了11.13%,超过了微软,稍低于博通Broadcom、应用材料AMAT、沃尔玛。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瑞典商业银行 (PUBL)自2023年Q4季度开始投资活动,首次购买英伟达股票,也是该季度唯一大手笔买入的国外买家。
其他在该季度首次购买英伟达股票的机构投资者基本都来自美国,例如复兴投资集团(RENAISSANCE INVESTMENT GROUP)、瑟斯顿、斯普林格、米勒、赫德和蒂塔克(Thurston, Springer, Miller, Herd & Titak)、Lynx Investment Advisory等,而他们的投资组合里也同样的高频出现了微软、博通、苹果。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至诚财经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toutiao.com/2024/07/19/5100.html